大年三十吃饺子的寓意
“吃饺子就是为了取“更岁交子”的意思,“子”为“子时”,交与“饺”谐音,有“喜庆团圆”和“吉祥如意”的意思。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,原来“交子”的谐音便演变为“饺子”。此外,饺子因为形似元宝,过年时吃饺子,也带有“招财进宝”的吉祥含义。”
大年三十吃饺子的寓意
吃饺子就是为了取“更岁交子”的意思,“子”为“子时”,交与“饺”谐音,有“喜庆团圆”和“吉祥如意”的意思。这个风俗开始于明朝初年,原来“交子”的谐音便演变为“饺子”。此外,饺子因为形似元宝,过年时吃饺子,也带有“招财进宝”的吉祥含义。
大年三十饺子的馅料
大年三十吃饺子,馅料也是非常有讲究的,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,最常见的韭菜馅寓意着久财之意,因为久即时间长、久远,谓之久财。冬季典型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。香菇最有养生功效,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,鼓即高起,凸出,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,或为股票大盘的走势,向上、饱鼓之意,谓之鼓财。很多东北人爱吃酸菜馅的饺子,寓意着“算财”之意。芹菜馅的饺子,代表着着“勤劳”与“财富”。鱼肉馅的饺子,代表着“年年有余”等等。
在包饺子时,人们常常将金如意、糖、花生、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。吃到如意、吃到糖的人,来年的日子更甜美,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,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。有的包饺子时,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,说是谁先吃着了,就能多挣钱。
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,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。如吃豆腐,象征全家幸福;吃柿饼,象征事事如意;吃三鲜菜,象征三阳开泰。台湾人吃鱼团、肉团和发菜,象征团圆发财。
吃饺子的来历
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,两年的交界点,更岁交子之际,吃饺子,代表交子。同时,饺子本身就寓意发财,因为这食物的造型很像元宝,吃了它,便寓意着来年发财。
过年吃饺子的来历有很多传说,其中一个是说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,盘古结束了天地的混沌状态,人们取其“混沌”的谐音,发明了馄饨这种食物,开始叫浑囤,意思就是说“粮食满囤”,后来叫白了就叫成了馄饨,并一直延续下来。另一种说法,女娲在捏土造人时,由于天寒地冻,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,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,女娲在黄土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儿,用细线把耳朵拴住,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着,这样耳朵就掉不了了。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,就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,里面包上馅(线),用嘴咬着吃。
其实,大年三十晚上吃饺子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。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,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,每天开始是子时,子时就相当于现在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,那么到了每年的年底,年三十的时候,这就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了,而是新旧两年的更替,中国人管它叫“交子”。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,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,认为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,便利用“交子”的谐音创造了“饺子”这个词,予以它丰富的吉祥如意的文化涵义。于是,中国人就慢慢形成了在除夕和春节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天”的这个交子时刻吃饺子的习俗。
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《广雅》记载,当时已有形如月牙的食品,称为“馄饨”,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。到南北朝时,《颜氏家训》描述馄饨“形如偃月,天下通食”。据推测,那时的馄饨,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,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。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仍然流行,如河南、陕西等地,要在汤里放些香菜、葱花、虾皮、韭菜等小料,然后再煮饺子。
大约到了唐代,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,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。
宋代称饺子为“角儿”,它是后世“饺子”一词的词源。这种说法和写法,在其后的元、明、清及民国时代仍可见到。
元朝称饺子为“扁食”。明朝万历年间沈榜著的《宛署杂记》记载:“元旦(即现在的春节)拜年……作匾食(通假字,即现在的‘扁’)”。刘若愚的《酌中志》记载:“初一日正旦节……吃水果点心,即匾食也。”据考证,“扁食”一名出自蒙古语。
清朝时,出现了诸如“饺儿”、“水点心”、“煮饽饽”等有关饺子的新称谓。饺子名称的增多,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,说明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,已经慢慢固定了下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