愤青的意思是什么

“愤青”(英文:AngryYoungMen),是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,1973年,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《愤怒青年》记述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,证明当时已存在“愤怒青年”的称呼,后来该词被简称为“愤青”。

“愤青”(英文:AngryYoungMen),是指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,1973年,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《愤怒青年》记述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,证明当时已存在“愤怒青年”的称呼,后来该词被简称为“愤青”。

“愤青”之名的由来,至今众说纷纭。不过,英文“AngryYoungMan”这个专有词组,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英国就已经出现,指的是一班思想激进的作家,其较著名的作品有JohnOsbourne1965年的剧作《愤怒的回顾》(LookBackinAnger)。

“愤青”,英文TheAngryYoung,中文称谓发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指某个躁动社会种群,或指个人一生之中的某个阶段,通常与荷尔蒙相关。不同时代不同愤青,“文革”愤青是造反有理的红卫兵,80愤青是摇滚青年,90愤青是顶鸡冠头的朋克,新世纪愤青为网络拍板块者。愤青分50后,60/70后和80后三个世代,50后如牟其中、杨小凯们年少时曾写下《中国将向何处去》,80后韩寒、郭敬明们会写畅销书,50后下过乡、进过厂、扛过枪,80后上过学、跨过洋、泡过网,当这两代父子关系的愤青掐在一起时,60/70后在一旁劝架。

“愤青”并非“愤怒”与“青年”的简单之和,把“愤青”理解为“愤怒的青年”不完全准确。比如,人们并不愿将文化程度有限的青年人视为“愤青”,即使他借着酒劲正在街上大耍威风;人们也不情愿将一个正对村长发脾气的农村青年(姑且假设是张艺谋影片中的秋菊)看成“愤青”。

由于通信手段的进步和互联网广泛使用,使更多的人可参与到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局势相关问题的讨论中,这就为“愤青”群体的产生和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,更加激发了年轻人的思想活力,促使他们在政治、社会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,从而形成了一个自我意识强烈的群体。同时,这也使得“愤青”的概念更加普遍,不再只局限于政治领域,“愤青”这一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文艺、科技等领域,以及更多社会现象中。

总之,“愤青”不仅仅是一群思想激进的叛逆青年,更是一种思想状态和文化精神,它激发了年轻人主动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,推动着社会的进步。


更多 +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