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书籍的几种代称

古代书籍的代称如下:1、青简、韦编、青编,古代没有纸时,把字写在竹简上,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,故称书籍为“青简”、“韦编”,“韦”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,“青编”即“青丝编”,以青丝编结,用来记事,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“青编”代称。2、芸帙、芸编、芸签,有了纸以后,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,常在书里放“芸香”,后人便用“芸帙”、“芸编”、“芸签”等代称书籍。3、缥缃、缃帙、缃缥、缥帙,“缥”是青白色丝织物,“缃”是浅黄色的丝织物,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面。

古代书籍的代称如下:1、青简、韦编、青编,古代没有纸时,把字写在竹简上,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,故称书籍为“青简”、“韦编”,“韦”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,“青编”即“青丝编”,以青丝编结,用来记事,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“青编”代称。2、芸帙、芸编、芸签,有了纸以后,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,常在书里放“芸香”,后人便用“芸帙”、“芸编”、“芸签”等代称书籍。3、缥缃、缃帙、缃缥、缥帙,“缥”是青白色丝织物,“缃”是浅黄色的丝织物,古人常用这两种丝织物作书籍的封面。

摄图网_401006385_wx_春季恋情(企业商用).jpg

古籍常见的装订方式

1,卷轴装,卷子装:纸本书最早的型制,它继承了缣帛为书的型式。隋唐时期非常通行。敦煌发现的一些经卷,普遍用“卷轴装”。现在装裱字画,仍沿用此形式;

2,旋风装:亦称龙鳞装。从翻阅的状态看,好像旋风旋转一样,故得名。特点是鳞次相积,既似卷轴,又有改进,是由卷轴过渡到经折装的中间形式;

3,经折装:又称摺子装、梵夹装,隨唐以后,佛教大盛,翻译了很多经卷。佛教徒为了便于诵读,卷轴不便,折叠成册的形式出现,称为“经折装”。因为奏折也用这种形式,又称“折子本”。现代裱本字帖,多采用这种装订形式;

4,蝴蝶装: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,将各叶中缝对齐,用浆糊粘附另一包背纸上,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。翻阅起来,好似蝴蝶两翼飞翔飘舞,故名曰“蝴蝶装”。缺点是每翻一页必然遇到两个背面(即无字面),而且版心折缝处容易破损,故有待改进;

5,包背装、裹背装、裏后背:字面向外,背面相对。书页对折之后,书口向外,然后用纸捻穿透,订成书册,后背用书皮包裹,不另穿孔订线。元末明初多用包背装;

6,线装:明朝中叶至清朝最为流行,沿用到现在。线装的装订方法与包装装基本相同,不同之处是不用整幅书衣包背,而是前后各加书皮,然后打孔穿线成册。

摄图网_500488307_banner_大唐芙蓉园灯笼(企业商用)(1).jpg

为什么古代书籍是竖排版 

1. 技术限制

在造纸术发明以前,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,古人选择了使用竹简和木片串成的简牍来作为载体,串成的竹简可以卷起保存,双手打开时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组成。而竖条上记载文字时可以产生连续性,这就导致了古人也是竖着写字和竖着阅读,用绳串起来可以卷成册,其中“册”字就是竹牍的象形字。

2. 人的生理习惯

首先竖排文字,在阅读时要从上往下看,头部能够上下活动,既可以减轻眼球的疲劳,又可以防止颈椎病(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)。

1989年一名生物学学者金灿龙发表过一篇《试论汉文横竖读写与学生视力》的文章,该学者通过调查发现:看横版书籍,因为视力要左右看,要左右移动,而眨眼的动作是上下动,所以看书的时候眨眼会造成干扰,从而造成眼部疲劳。而竖版的书因为上下的阅读动作与眨眼相互协调,还会有助于眨眼等正常生理活动,眨眼是会造成眼部血液的微循环,以及净化眼球。所以看竖版的书,不但可以增长学问,而且身心受益(有机会你也可以试试)。

3. 思想文化

当人在读竖排文字,阅读者头部需要上下运动,犹如点头句句认同,无意中表达了对古圣先贤的崇敬与认同,同时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,古代,上为君,为父母;下为臣,为子女;右为大,左为小;“无出其右”就是没有超过的意思。而阅读横排文字时,我们需要不断摇头,潜意识就会有否定、揣测的成分,也容易造成误会。


更多 +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