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把节的由来

火把节的由来:据《玉溪编事·震旦》记载,唐时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,是日游于避风台,命清平官赋诗,其中的整个星回节就是我们现在的火把节。后来的《禄劝县志》中记载的“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,亦谓星回节”指出了火把节。

  火把节的由来:据《玉溪编事·震旦》记载,唐时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星回节,是日游于避风台,命清平官赋诗,其中的整个星回节就是我们现在的火把节。后来的《禄劝县志》中记载的“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,亦谓星回节”指出了火把节。

摄图网_500818023_banner_广西龙脊梯田火把节梯田烛光火把夜景(企业商用)_副本.jpg

  彝族、纳西族、基诺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,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,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,节期二三天。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。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,以保人畜平安。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,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,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。

摄图网_500601421_banner_篝火(企业商用)_副本.jpg

  火把节不仅仅只是彝族的传统佳节,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,在彝语支其他民族如纳西族、哈尼族、傈僳族、拉祜族、基诺族等民族中也有相当久远的历史。

摄图网_501590762_banner_白族火把节(企业商用)_副本.jpg

  火把节习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形成与发展,一方面与各民族的原生崇拜、民间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联系,另一方面也与这些民族尤其是彝语支民族的历史源流、文化传承和社会交往紧密相关。

更多 +

相关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