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门
粽子的由来
2022-05-07
“传说公元前340年,屈原面临亡国之痛,于五月五日,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,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,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。以后,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,每到这一天,人们便用竹筒装米,投江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——“筒粽”的由来。”
传说公元前340年,屈原面临亡国之痛,于五月五日,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,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,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。以后,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,每到这一天,人们便用竹筒装米,投江祭奠,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——“筒粽”的由来。
粽子由来久远,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。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,传播甚远。晋代,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。这时,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,还添加中药益智仁,煮熟的粽子称“益智粽”。米中掺杂板栗等,品种增多。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。
元、明时期,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,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等等,粽子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附加料已出现豆沙、松子仁、枣子、胡桃,红豆等等,品种更加丰富多彩。
明清两代,粽子成了吉祥食品。相传,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,在赴考场前,尤其是高考前,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“笔粽”,样子细长很像毛笔,谐音“必中”,为的是讨个口彩。